中华文化的形态记忆、价值纲领与符号美学读本 ——读《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论纲》有感


     近日新读由韩子勇主编,周泓洋、祝东力副主编,任慧、李静、鲁太光、刘先福等诸位论者耗时一年撰写完成的著作《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对黄河、长城、大运河以及长征精神这四个既是实存的文化空间,又是意象、符号以及对中华文化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文化记忆纲领,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是一部通过对历代至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准确勾勒以“黄河”“长城”“运河”与“长征精神”为代表性内容和形式的中华文化形态的集体记忆之作、拥有堪称中华文化标志物象的价值纲领,与富有实践指向的符号美学阐释体系。


中华文化形态的集体记忆


中华文化的形态博大精深、汪洋荟萃、万象共融、形式多样、载体丰富、雅俗同流、传统与现代辉映,时间与空间并存,物质与精神同频,其声色形态、音容样式厚载传今,令无数中华儿女自尊自强、振奋不已。《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论纲》选取中华文化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黄河”“长城”“运河”“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文化代表性的文化符码进行阐释,开新时代“中华文化”形态美学阐释之先,以治学的文本实践,呼吁更多同道以博深的学术精神完成有关新时代“中华文化形态”符号解读的系列巨著,正如主编韩子勇先生在“论纲”前言中所言:“嘤嘤其鸣,求其友声。” 


《论纲》立足中华文化形态的集体记忆功能,指出黄河、长城、运河以及长征精神等中华文化代表性的记忆印记,围绕它们的文化生活如何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部分而存在,其文化空间的存续与记忆如何通过历代以来丰富的诗歌文赋、艺术实践主导了一种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表达方式。其中,《黄河文化论纲》结合“家天下”“宅兹中国”“民族团结”“类亲缘共同体”的文化精神主脉,综合大量实证文献,深入浅出地论证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千年的历史流变与现实经验中如何谱写出一曲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长城文化论纲》结合大量文艺作品的叙述,梳理其作为中华文化的诸多符号,从经验与超验层面如何发挥其重构天下、界分农牧、护卫通路、“一览天下”的功能;《大运河文化论纲》则从其作为世界开凿最早、航程最长的运河,具有悠久的历史的事实出发,概括指出其在表征文明中国上善若水的文化追求方面的记忆功能;在《长征精神论纲》中,论者重述了中央红军历时二万五千里、各路红军总计六万五千余里的革命长旅与伟大征途,如何与共和国的历史记忆同频共振、激越人心。


诚然,从集体文化记忆而非简单的集体历史的叙述角度梳理如“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精神”等诸多作为中华文化符号体系中的代表性符码,有助于从“记忆细节”的重述中加深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相似性与一致性。



中华文化价值的行动纲领


与此同时,这部书在为中华文化价值确定了一份由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运河文化与长征精神所构成的,对新时代的当下中国乃至未来的中华文化发展图景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动纲领。


《论纲》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以及“长征精神”的价值特点,它使读者能够参与到对这些代表性的中华文化要素作为共同的集体记忆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的有距离的观察、自省与认同中去。《论纲》结合了大量历史文献、文学作品、民间口述以及影视文学作品中作为意象的这四种文化形态,对它们的记忆加工、修辞叙述,使得作为中华文化理想读者的我们能够理性思考中华文化传统的价值及其与民族性、现代性乃至全球化的关系问题,进而结合国际国内语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中华文化的发展提出一份负责任的实践建议或行动纲领。


其中,《长城文化论纲》论证了“长城文化”作为历代以来中华民族融合的象征、作为新时代的中华文化地标,如何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中国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深化中华文化符号的建构等时代功能,并提出建议;《黄河文化论纲》系统概括了“黄河文化”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畏命运”、“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民族品格与精神,在新时代如何通过更具有创新性的“黄河故事”的讲述,引领文学艺术创作的精神向度;《大运河文化论纲》则论证了与国运、时间的流逝以及充沛的创造力、生命力高度相关的“大运河”,历代至今作为“水道”“商道”和“世道”的它,如何代表了中华文明“道济天下”的文化价值观念,雅俗同在地塑造着中国文化的品格和气质,并建议如何通过数字化、标识化等新媒体手段保护并利用其内蕴的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发挥其在新时代的价值功能。


在《长征精神论纲》中,论者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结合建党一百年的现实征程,联系党情、国情和世情,认为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史诗,其内蕴的与伟大征程相伴的精神资源、与共和国同行的长征智慧是指引中华儿女迈向新的时代目标的精神富矿与历史财富;指出了长征精神所包含的特定历史时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想主义情怀以及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精神是一种指引中华儿女能够克服逆境、追求真理、敢于胜利、敢于拼搏的精神遗产,并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中华文化符号的美学读本


从文化符号审美的角度理解这本《论纲》,还可以将其视作一部充溢着中华文化符号审美的知识结构、文化文本与共同情感和经验交际形式的理论读本,它在立足文艺实践、传统美学资源以及文化指向实践方面做出了大量学术努力。


《论纲》立足中华文化的审美知识结构,从诗词文赋、民间文艺、戏剧影视、考古实物等具象的文本出发,将对“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精神”的叙述作为对中华文化审美生活交际记忆的对象,将围绕着“黄河”“长城”“大运河”以及“长征征程”所形成的生产生活习俗、精神力量作为审美把握中华民族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特征的代表性文化符号。


其中,《黄河文化论纲》高度概括并鲜明指出,“黄河”流域由于其显著的地理标识特点,作为划分“长城”“绿洲”“运河”的自然地理标尺,是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结构的自然基础,它所涉及的中华文化如何审美看待自身与他人、世界乃至宇宙的关系所形成的“天圆地方说”、“大一统”思想、“天命观”从古至今如何深刻地作用于中华儿女的“伦理”观念;《长城文化论纲》则梳理了大量文艺作品中“长城”意象所承载着的凝结故土之思、成就英雄之举、寄托家国情怀的审美功能;《大运河论纲》的美学价值在于其反映了中华文明运通南北、文传千年、通达乐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脉搏,这一章节通过对“大运河”文化的审美解读所分析出的中华“士人文化”“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的传统文化特质令人印象深刻;《长征精神论纲》结合大量文献论证了“长征”精神所凝结的非凡智慧、超越韧劲、崇高理想,如何向全世界展示以中国共产党为先进文化代表的中华儿女所具备的人类理想精神的“新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黄河、长城、大运河是十四五规划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长征精神的价值提炼更是是献礼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的心血之作,这部《论纲》以“千金之重”,为十四五规划以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了学术研究的“千钧之作”。与此同时,这四份论纲的结语部分,诸位论者均有志一同地结合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工程的建设,对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精神纲领内容、记忆框架的黄河、长城、大运河以及长征精神如何结合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创新载体形式、丰富传承内容、开拓宣传对象提出了符合实际的建议。这使得这份沉甸甸的记忆手册、行动纲领、美学读本,不仅有历史的厚度,更有现实的温度。正如该书主编韩子勇先生在前言中谦虚所言:“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十几位学人,面对高山仰止的大题材、大主题”,历时一年,撰写出一部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书,树立起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丰碑,意在“爝火引巨光,求更多如椽巨笔的加入与呼应”。


笔者也真心希望,这本《论纲》只是阐释中华文化的一部前奏,中华文化大家庭中诸多符码能够通过更多学人,尤其是年轻学人们星星点灯的智慧、点滴星火便可燎原的治学热情、得出不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不辜负历史的当代解读,让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借由文化空间传承的脉络更加清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符码记忆的文化自觉更加明确,中华各民族儿女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实践所形成的凝聚力更加动人,通过对中华文化富有真知灼见、学术积累品质的审美解读,鼓舞每一位持有中华文化基因乃至全世界欣赏中华文化的读者们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王敏,供职于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导。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论纲》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主编,副院长周泓洋、祝东力副主编,院十余位学人共同执笔。该书共分四部论纲,其中,“黄河文化论纲”由任慧、李静、肖怀德、鲁太光执笔;“长城文化论纲”由王玉玊、谷卿、刘先福执笔;“大运河文化论纲”由唐嘉、杨秀、李修建执笔;“长征精神论纲”由杨娟、李静、秦兰珺、鲁太光执笔。



注:原文刊于《中华读书报》2021年4月28日10版。

 

 

                    (转自文化艺术出版社,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版权所有:轩辕文化网
燕云大堂(北京)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1765号-1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