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圣地
故事传说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传说
擂鼓台的传说 |
在迁安市区北部的大崔庄镇,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名叫擂鼓台,其实擂鼓台只是人们的简称,它的全称叫轩辕擂鼓台。说起村庄名字的由来,其中的故事还不少呢。 相传当年为了统一天下,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在燕山一带征战多年。蚩尤有兄弟81个,个个都铜头铁额,猛勇善战,而且收买了魑、魅、魍、魉等妖魔鬼怪,因而战斗力很强。而黄帝这方面的军队,有天女魃和应龙,有四方神怪,还有人熊、狗熊、老虎、豺狼……双方可谓势均力敌,多次交锋难分胜负。 蚩尤最拿手的本事是呼风唤雨和喷烟吐雾,但黄帝发明了指南车,破解了蚩尤的法术。蚩尤派出魑魅魍魉继续作战,黄帝用牛角和羊角,吹出龙吟之声将其破解。双方九次交锋,直杀得尸骨遍野、血流成河,仍不分胜败。黄帝心中忧虑,觉得必须想一个好办法才能战胜敌手。一次,他借战斗的间隙来到附近的一个高山上苦思冥想破敌妙计,不知不觉睡着了。恍惚中,一个人头鸟身的人来到他面前,那人说:“我是玄女,你有什么困难要我帮助吗?”黄帝说:“我为了推行王道,与蚩尤交战多次,却一直不能取胜,目前形势艰难。”玄女听了黄帝的陈述之后,说道:“在东海之中的流波山上,有一只名叫“夔”的野兽,形状象牛,无角,苍灰色的身子,只有一只脚,能够自由地在海水里进出。当它进出海水的时候,必定伴随着大风大雨,身上能发出象日月般闪闪的光辉,发出的声音好象打雷,你用它的皮来制鼓。然后以雷泽中的雷兽的骨头做鼓槌,这样就能发出最大的响声,任何人听到这样的鼓声都会步履沉重,行动迟缓,蚩尤凌空飞腾的绝技也会失灵。接着密授黄帝九九八十一句定身鼓的口诀。 回到军中,黄帝马上派人到流波山上捉来夔,剥下它的皮,据说那张皮有一亩地大,将皮晾干了,便绷起了一面特号的大鼓来。又派人到雷泽中抓来雷兽杀掉,取出它身上最好的骨头,制成了天下最好的鼓槌。两件东西碰到一起,发出的声音真是比炸雷还响,五百里以外都能听见。因为这面大鼓是在轩辕黄帝亲自指导下制成的,所以人们称之为“轩辕鼓”。 鼓制成了,把鼓放在什么地方呢,当时还真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决定,建一个空心亭,然后把鼓放在空心亭上,里面搭建一个鼓台。把鼓放在了亭子里,这样不仅使鼓能避雨,还可使鼓声传得更远。于是召集工匠在距土城不远的山顶上,建一个空心亭,在亭内搭起鼓台。但有一件事很难办,就是这面鼓重2000多斤,要往山顶空心亭里的鼓台上安置,实在不容易。因为亭子虽然高大,但抬起这面大鼓,就得十几个人,即使能抬上去,人多也进不去,因此把大鼓放在鼓台上就成了难事。这时有人向轩辕黄帝推荐了一个大力士,这个人名叫牧耜,此人生来力大,勇猛善战,就住在离黄帝大本营不远的三岭上。轩辕黄帝听了很高兴,立即驱车前往,找到了牧耜说明来意。牧耜早闻轩辕黄帝德高望重,重稼穑,事农桑,志在统一九州,当即表示愿为轩辕黄帝效力。轩辕黄帝于是在三岭上收下了牧耜,同车返回大本营。 为此,轩辕黄帝特意举行了隆重的放鼓仪式。牧耜一人就把大鼓举进了空心亭。轩辕黄帝登上鼓台,双手并举,亲手擂响了“天下第一鼓”,这鼓声雄壮豪迈,极大地鼓舞了黄帝将士战胜蚩尤的勇气。而牧耜单人力举千斤鼓的消息,也很快在整个部落传开了,人人都知道牧耜是个大力士,大家不呼其名,而呼之为力牧。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放鼓的空心亭子,称之为“轩辕亭”,鼓台也称为“轩辕擂鼓台”。 于是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展开了决战。双方战到激烈处,擂鼓台上鼓声骤起,一连响了九通,果然山鸣谷应,天地变色,黄帝的军队立刻军威大振,锐不可挡地扑向蚩尤的阵地。蚩尤的将士们听见鼓声却一个个吓得胆颤心寒、魂飞魄散,纷纷抱着脑袋捂着耳朵逃窜。当蚩尤又要故伎重演施展飞腾神功时,黄帝命手下人打起了定身鼓,并念起玄女密授的口诀,鼓声惊天动地,只见刚刚腾起在半空中的蚩尤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这样,蚩尤被黄帝活捉,黄帝当即命人把蚩尤的头砍下来。自此,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结束,老百姓也开始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 这些听起来有些荒诞不经的传说,其实大多可以在古代文献和现在擂鼓台村一带找到当年的影子。史书记载,“帝伐蚩尤,元女为帝制鼓”,古代“玄”与“元”通假,元女即玄女也。《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述得尤为详细:“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百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这“以威天下”的结果,首先就是战胜蚩尤。而据黄帝文化研究专家任重远先生考证,“流波山”就是现在迁安西北刘皮庄一带的山。“流”与“刘”同音,“皮”在古代是“波”的本字,故刘皮庄一带的山很可能就是《山海经》所说的“流波山”。而夔这种野兽,大致属于犀牛一类的亚热带动物,从迁安爪村、杨家坡一带的遗存看,数万到几千年前,甚至到了黄帝时代,迁安这一带还是一个水草丰美、犀象成群的地方,因而,有夔和雷兽也就不足为奇了。黄帝战蚩尤的故事中还有蚩尤摆大象阵的说法,都可以从当时的气候条件中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至于黄帝战蚩尤中双方种种怪异形象和本领的描述,不过是当时巫术的一种表现而已,与山海经的记述如出一辙。 关于单人举起千斤大鼓的大力士力牧,后来成为黄帝的得力干将,他的后人在《迁安县志》有明确记载:“先贤牧皮,力牧之后,清雍正二年从祀。”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知县萧颐始建迁安文庙,文庙建大成殿,供奉至圣先师孔子。还建有东西院,供奉着先贤、先儒,在东院内就供奉着春秋时期的黄帝后裔牧皮。据说到了明代,牧耜的后人还世居于三岭,与一个叫贾克复的庠生住对门儿。 在擂鼓台当地,还有“悬羊擂鼓台”的说法,甚至有人借此演绎出悬羊擂鼓退敌兵的故事,大致情节是,为了吓退敌兵,有人把一群羊和鼓倒悬于树上,因羊挣扎而鼓响不止,云云,显然是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而任重远先生关于“悬羊”乃“轩辕”之误的解释,则较为令人信服。在迁安当地的口音中,这种因韵母相近而误读的想象的确存在,比如,读“暖和”为“囊或”、“辕门斩子”为“杨门斩子”等等。那么,轩辕擂鼓台曾为轩辕黄帝旧迹,也就很可能实有其事了,不过由于年代的久远而踪迹渺茫罢了,只有这轩辕擂鼓台的名字,在世代的口耳相传中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 郭武《黄帝造鼓》 2、 贾宗武《轩辕亭》、《黄帝收力牧》 3、 任重远《轩辕黄帝及其子孙居燕山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