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族徽试析
(第六届国际李氏文化高端年会发言材料)
尊敬的领导、嘉宾、各位专家、诸位宗长、宗亲代表,大家好!
    江城如画,朝日升腾;黄鹤故乡,秋高气爽。第六届国际李氏文化高端年会暨世界李氏/根在中华专题片开拍仪式在武汉举行。世界李氏宗亲代表相聚一堂,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李氏文化精神,共研李氏源流,为完成《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的编纂对接做贡献。
    我每参加一次国际李氏文化高端论坛峰会,就加深一次对博大精深的李氏文化内涵的理解。现在,利用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会长李正先生搭建的李氏文化平台,剖析李氏族徽的涵义。
    族徽是氏族的图腾和保护神。图腾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缘上的统一性,这其中浓缩着姓氏源流。
    中国古代是否有图腾尚有极大争议,至于姓氏图腾,争议更大。目前流传的“姓氏图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王大有按照甲骨文、金文和鸟虫书以及一些出土文物中的陶器和玉器上的族徽创作的。
    李氏族徽,左为李,右为虎。王大有说:“我在创作李姓的姓氏图腾的时候,加上了虎,因为虎代表李姓的始祖皋陶的祖先少昊,我认为这样才能完全阐释李姓的图腾始原。”
    现在的李氏图腾,亦称族徽,是姓氏文化专家李正先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像龙似凤”的图案,具有一图二义的龙凤图腾,更完善的阐释李姓图腾始原。
    龙凤并图有二层涵义:
    其一,龙:据较早较可靠的古代文献记载:远古时期,太暤伏羲风姓,以龙为图腾。伏羲是上古三皇之一,人文始祖,华夏龙祖,中华共祖,也是李氏世系的始祖。
    《史记·封禅书》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按有些学者的理论,这便是说黄帝的 图腾祖先龙来接其子裔黄帝等回归祖籍天庭,所以黄帝族的图腾是龙。
    中国人最熟悉的龙,主要是东夷民族的主图腾。现在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中华民族都是龙的子孙。
    其二,凤:少昊是太昊伏羲女娲氏的第六代。登帝位时,凤鸟飞至,百鸟来朝,故以鸟纪百官名号,以凤鸟为图腾。少昊是李姓始祖皋陶的祖先。
    龙凤合壁成图腾,它的内涵已全面体现出来,说明李氏出自伏羲、少昊之后。《世界李氏族谱全书·李氏族徽》曰:“木子为李,白虎护之。左为青龙,右为白虎。……九黎一族,虎李同脉。……徽志献瑞,龙凤呈详。”
    右为白虎:白虎是五帝之一的少昊金天氏,与东方天帝风氏伏羲太昊并称两昊九夷。在上古时代,帮助尧、舜治理国家的皋陶,帮助大禹治理洪水的伯益,都是少昊的子孙。李氏出自少昊,已得到史学家的公认。族徽中的李,其中李又分为木、子。
    李姓的“李”字,早在五千年前黄帝时代就已存在。他的结构:上“木”、下“子”,意为拿着木棒教育子民。“李”字有教育,约束,征伐刑戮之意义,故称李法(刑法)。负责这工作的官为士师(李官)。
    依据:《汉书·胡建传》载:“黄帝李法”。 
    颜师古曰:“李者,法官之号也,总主征伐刑戮之事也,故称其书曰《李法》。苏说近之”。《管子·法法》曰:“皋陶为李。”《史记·天官书》载:“房南众星曰骑官,左角,李;右角,将”。《史记·夏本纪》曰:“皋陶作士以理民。”“士”,古代审理刑狱的官,这里是说皋陶担任司法官之长(李官)。章炳麟《代议然否论》:“申李法,定约束,其事固专为致用,非执权者,又莫能行也。”这里清楚的说明“李”字的本义和存在时间。
    所谓“西周前无李姓”,显然不符合史实。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夏商(包括西周)时代并无“大理”或“理”的机构或官职名称。至于夏代也应是这样。直到战国时期部分国家才有理,大理或廷理,而秦国还称廷尉,这是“理”出现最早的时间。这就说明西周前只有“李”没有“理”。
    皋陶是上古东夷族首领,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为尧、舜李官(士师),掌管刑獄诉讼,相当于国家司法长官。历虞、夏、商,世代作此官,以官命族为李氏。皋陶是李氏得姓始祖。李氏一直存在至今。
    综上所述,图腾是古代氏族的族徽,李氏图腾来自上古的皋陶,李姓是九黎民族之一的氏族的族称。古代黎是虎,通假谐音作李。李姓图腾由龙凤、虎、李(木、子)三部分组成:龙代表太昊伏羲氏的图腾,凤代表少昊金天氏的部族图腾;虎代表皋陶的玄鸟祖先白虎少昊;李代表皋陶是李姓的始祖,以官为姓。其中木代表皋陶玄鸟族的图腾;子是鸟卵,象征后代子孙。李姓图腾象征李氏子孙是白虎少昊的后代。
    李氏族徽清楚的向我们说明了李氏源流。自中华人祖、龙祖太昊伏羲氏到白虎少昊金天氏,传至李氏得姓始祖皋陶,再传到道祖李耳,发展到盛唐,房系繁多,枝叶茂盛。一路走来,兴旺发达,如今李氏已是天下第一大姓。
    谢谢大家!
                                            2012年9月18日
(作者为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研究员、副会长潮汕李氏宗亲会常务副会长)(来源:李氏网)
版权所有:轩辕文化网
燕云大堂(北京)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1765号-1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