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石器“天鼋”为黄帝部落族徽考略
■ 尹小燕

    安新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很多打制的六角形、八角形的石质砍砸器,形状很像龟鳖,这些多角石器在国内其它文化遗址均未有发现记录。1992年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李庚教授等来迁安考查,认定安新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多角石器即为天鼋,是黄帝时期的图腾崇拜物。那么,为什么说多角石器即为天鼋,是黄帝时期的族徽呢?根据史料,我们找到了如下证据。

一、古人在钻孔技术中发现了旋转的道理
    “史前文化”是一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它仿佛是一座巨大的无字碑,碑上虽然没有镌刻文字,但那点点斑痕,却依稀可见人类童年时代的印迹。5万年前的爪村遗址,开创了迁安的史前文明,古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开拓、进取、发明、创造,放射出了生命之光。石器制造是史前文化的主旋律,正是这些石器,使人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成为“万物之灵”。在长达几万年的漫长岁月中,人类从迷茫中摸索,打制石器,制作骨器,把河卵石、骨管、兽牙等钻孔,作为项饰佩戴。还能制作骨针,钻出极小的引线孔,并能在骨锥的柄上用尖状石器刻画纹饰,成为当时中华最美的骨制作品。古人用劳动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
    进入到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就成为人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们把石斧、石锄、石凿等工具,磨制得非常精细漂亮,既是工具,又是艺术品,尤其是用于祭祀的物品,磨制得就更为精美,如迁安玄辛庄石棚墓出土的石斧个个精美绝伦。另外,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懂得了经火烧过的黏土可以变硬的道理,就用树枝条编成坯架,然后涂上黏土用火烧制,发明了陶器;同时把扁平的砾石边缘打制成斜刃,发明了尖状器、石钻、多角形石器、石叶等,并用以在陶器上划出很多纹饰。可以说制陶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重大发明之一。
    陶器上的很多纹饰与先民对宇宙和自然界的认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一个时期纹饰都是不一样的,因此陶器上的纹饰就成了断定时代的标志。大约在5—6千年之间这个时期产生的旋涡纹,是古人对信仰的初步认识。比如,安新庄文化有很多涡纹、水波纹、螺旋纹、连环纹,还有四个圆圈组成的云雷纹;屈家岭文化有水状和轮状的旋涡纹;河姆渡文化有风车状旋涡纹;马家窑文化有鸟旋飞状和花形旋涡纹;仰韶文化有旋风式旋涡纹,等等。旋涡纹的绘制,说明先民们认识了旋转的运动,也就不断地探索旋转的原理,追求旋转的技巧。比如用钻头穿孔,必须围绕一点旋转,才能达到穿孔的目的,由此产生一连串哲理,小至一个角状物的运动,大至天象的旋转,最后构成宇宙本体的旋转,从而由抽象划为太极,这种认识,在先民的思维发展过程中曾起过深远的影响。
    古史中许多事物以“玄”字命名,首推“玄鸟”。《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就是黑色的燕子,按玄、旋同义解释,玄鸟也是旋鸟。《说文》:“玄,幽远,黑中透红色为玄,向幽而入覆也。”覆为翻转之义,鸟之能翻转,即旋飞上下于天,故能作为天地的使者。《山海经•海内经》中说:“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狐篷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幽都之山”是在北方的一座山,也就是坐落在现在河北宽城的都山,因“幽”是幽冥之地,黑暗幽冥之地,现在改为都山,属燕山余脉,明清时期隶属迁安,其上的物类均以“玄”字命名。另外,迁安境内的青龙河古代就称为“玄水”。
    迁安位于都山以南,境内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分布较广,年代多在6000年前至4700年前之间,属于黄帝活动时期。其中,万军遗址、安新庄遗址,通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发现都有半地穴房屋居住址。出土的大量陶器中有各种各样的纺轮,有骨梭、骨针、骨笄,有石箭镞、石网坠、石斧、石锄等工具,说明了当时除了采集渔猎外,原始农业生产有了发展。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定居,原始的聚落形态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得到了改善。
    迁安的先祖在此时已经能够拔取野麻纤维,用“纺纶”以陀螺的旋转方式捻成细线绳,织成衣服。因此,旋转物给古人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二、角状物能分开天地的功能让古人崇拜

    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认为万物有灵,把自然物神秘化,不仅仅崇拜日月山河风雨火电,还对旋转物和角状物充满了崇拜。角状物如鸟喙、龟头等。《山海经•南山经》说:“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玄龟”即“旋龟”,龟鳖同类;其云鸟首者,三角状的龟头犹如鸟喙,能啄开天地之门,故为神物。“虺尾”即“蛇尾”,龟鳖有蛇尾,实为“玄武”。郭沫若认为:“玄乃镟之初文”,“镟”为旋转着的钻头。如:纺纶、陶轮、弹丸、石钻之类作为生产工具,在旋转中利用角的功能,创造人们所需的用品,因而作为崇拜对象是有现实意义的。而先民创造这些工具,也受着自然物的启示,例如:瓜果落地能产生滚动和旋转;而角类工具可以用来拼搏和厮杀;水的漩涡、旋风、云层翻滚时人们无法预测的旋转运动,让人恐惧。进而天象、天气的突变,雷鸣电闪,犹如天穹被大斧劈开,此乃角分天地,人们无法知道角的功能,所以就对之产生了崇拜、祭祀。

三、天鼋因“河图”成为黄帝部落的图腾崇拜
    人们还认为某一种动植物或自然物与自己有特殊的关系,是本氏族的祖先或保护神,这就是图腾崇拜,也是氏族的标志。那么黄帝氏族为什么以天鼋为崇拜物呢?
    这就要从伏羲受河图、画八卦说起,《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 《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伏羲以发现龙马身上的河图白点而创造了八卦。黄帝则是因为发现河图而推出了《归藏易》。
    《竹书纪年》曰:“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路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氏;之后,帝尧得龙马图,帝舜得黄龙负河图,大禹得神龟受洛书,成汤至洛水得黑龟赤文,文王受洛书应河图,成王观河、洛,得龙图、龟书。”孔子认为河图洛书是一种表示圣王秉受天命、天下太平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祥瑞。
    “河图”内藏天地乾坤之谜,黄帝结合此图发明了指南车,顺利打败对手蚩尤,成功统一黄河流域以北地区的主要部族,称为“中”,亦即以后“中国”的缘由。“洛书”被大禹运用,从龟身的花纹中悟出用疏导法治水的原理,勘察出不同时间河水涨退规律,配合人为工程,治水成功,称为中华第一伟人,迁安归口有大禹治水的足迹,任重远《黄帝古都在迁安》一书有论证。
    “河图”、“洛书”运用十个数理,知天地鬼神世间万物之兴衰,具有神秘先知。不仅可以预测天气,还可以预测风水,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好的服务。“河图”、“洛书”都是龙、龟献给人类的宝物,运用“河图”可以祈求幸福。因此,龙和龟得到人们万分崇敬,被黄帝部族推崇为本氏族的图腾。
    传说黄帝在昆仑山遇神龙天鼋,名谓“白泽”,封其为守护神,是智慧力量和王权的象征。
    郭沫若在考证周代《献侯鼎》等铭文说:“天鼋二字,铭文多见,旧译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因此,“天鼋就是轩辕。”天鼋是轩辕的氏族名称、氏族的徽号、氏族的图腾。中国第一帝王黄帝,号为轩辕氏,轩辕二字,即天鼋,即力天,意思是神化了的大龟。天鼋即神话了的大鱼鳖。鼋,是水族动物。黄帝以天鼋作图腾,说明他的图腾就是水族动物。
    夏源于黄帝族,图腾亦同,《左传•昭公七年》云:“鲧殛羽山,其神化为黄熊,入于羽渊。”这里的黄熊也是鱼鳖。黄帝后裔周人自称:“我姬氏出自天鼋。”其图腾也是鱼鳖。鱼鳖和蛇、龙是一回事。黄熊亦化黄龙。韦昭注:“鼋,或为蚖。蚖、蛰、蜴、象龙。”《山海经》郭璞注:“死(尸)三岁不腐、剖之吴刀,化为黄龙。”《拾遗记》中记禹治水:“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这里黄龙、玄龟(即玄鼋)即禹。由此可见黄帝族(轩辕氏有熊氏)、夏族(夏后氏)以至周族先民的图腾信仰都是鱼、鳖、蛇、蛙、龙之类。
    安新庄的多角石器天鼋是简化的抽象艺术,但是也不难看出它的形象与神龟的形象是很吻合的,既有多角的锋利,抛出去又有旋转的功能,又便于携带可作佩饰。多角石器天鼋是安新庄文化独具特色的石器艺术品,在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中都未见到,而它的形状大小不一,神态一致,可以想见那时应该是每一位或每一家都拥有一件天鼋图腾,用以保护自己、保佑家园在战争或在生   产生活中不被伤害,这就是图腾崇拜。
    安新庄的多角石器即为天鼋,是黄帝部落的族徽,反映了黄帝时代的图腾崇拜。
版权所有:轩辕文化网
燕云大堂(北京)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1765号-1
分享按钮